问题背景:一个应用docker访问另一个django的docker时,django的log提示“域名不符合 RFC 1034/1035.规范”
分析:应用docker访问django的域名是http://web_django:8000/api/,出现该问题的原因一般是因为域名包含下划线。
问题背景:一个应用docker访问另一个django的docker时,django的log提示“域名不符合 RFC 1034/1035.规范”
分析:应用docker访问django的域名是http://web_django:8000/api/,出现该问题的原因一般是因为域名包含下划线。
《The Millionaire Fastlane》,主题是关于财务自由的,在国内外的网站评价很高,但到目前为止一直没有中文版。
这是一个读者分享的读书笔记,这本书不是教你如何投资房地产之类,而是教你哲学和数理学。
书里简介里的一句话:停!如果你现在不富有,那么停下你现在做的事情!
这个结论来自一个谚语:如果你想得到你目前得到的,那么就继续做你目前做的事情。翻译过来就是一个字:停!停止你现在的行为,现在的观念,现在的习惯,因为这些都带给你了不富有的状态,你需要到一个新的方向上面来。
我们被教育的传统观念:去读书,考高分,找工作,存钱,买养老保险,节俭持家,然后在65岁我们就会成为有钱人了。这是一种通往财富的慢车道。
其实,我觉得即使完全照着上面做,也没法在年老的时候变得有钱,嗯,在这方面我还是挺悲观的。
你的现在是你所有过去的结果。这么看,如果你过去走的路,是一条通往财富的泥泞牛车道……要及时刹车,改一条路了。
书里讲的这一点我是完全同意的:改变逻辑的第一步是知道这潜在影响自己的逻辑是啥。看懂这篇文章,做到了第一步。就像当年看《少有人走的路》一样,今天才明白为何当初对那本书如此痴迷——因为它讲了很多深藏在我心中,一直指挥我的“逻辑”。这么忽然一下子被他揭穿,才发现那些“逻辑”多么的可笑可怕。于是对手凸显出来,才可以对付它。不然像第一段写的那样,连对手的形神都不知道,怎么下爪去对付它呢?
这条通往财富的快车道是你自己的,必须你自己走,且需要你的勤劳付出。作者只是指路人。
前面提到的传统观念:“去读书,考高分,找工作,存钱,买养老保险,节俭持家,然后在65岁我们就会成为有钱人了”,作者也觉得,即使你真的能接受到了老年才能享受生活或者虚度光阴在低收入工作中,最后也有可能事与愿违——疾病、失业、经济崩溃……都可以让你无法沿这条慢车道走到财富。
财富慢车道根本就是一个骗局,好吗!
作者小时候就是个“堕落少年”,对啥都不感兴趣,除了坐电视机前吃零食,肥的不像话……有一天他看到一位年轻人开着兰博基尼,而人家既不是体育明星也不是娱乐明星,忽然一下子开窍了,想当一个年轻的有钱人。
于是开始各种看财富书籍,研究年轻富豪的发家史,大学毕业也不去公司工作(因为他觉得那是“不靠谱的慢车道”),各种尝试做生意,各种失败,只能靠打零工为继。持续这种状态,直到一个暴风雪夜,他意识到再也不能做这么下去,他必须改变!
于是他决定从芝加哥搬去凤凰城,因为阴冷多雨的芝加哥加重了他的抑郁。出于重新掌控生活的目的,他选择主动改变了自己的居住地,搬去了每年有330个晴天的亚利桑那州。自学网络语言,做了自己的豪华轿车租赁网站,并且在2001年网络经济泡沫崩溃前夕,将自己的网站以120万美元售出。但钱到了手上立即投资股票失败,变成30万。后来在网络泡沫崩溃之后,又以25万将自己的网站买回来,继续运营,并且取得优良业绩,达到财务自由。
这一章完全就在讲作者自己的财富人生,我发现有两点还蛮有意思的:
财富是一个复杂的公式,由很多元素组成。
这条路通向的结果是风光的,但风光背后需要付出辛勤努力。
这条路不会一帆风顺,没有捷径,也无人可替代。
毕竟,富人是少数,这条路会逐渐淘汰同行人。
在讲第一条的时候,作者做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追求财富,就好比做曲奇。你需要的不仅仅是糖,还需要面粉,酵母等等,有了这些原料,你还需要配方。而所有致富书籍都聚焦在获得财富这个美好结果上,就好比烹饪书如果只教你用糖,你是永远做不出曲奇的。重要的是,除了糖,还要有其他原料和配方!
另外,作者在这章把整个后面章节的脉络做了一个说明。财富这个复杂公式有四个关键要素:
讲了一件事情:roadmap很重要。
你目前的经济状况由你目前的roadmap所决定。因为你的roadmap决定了你的思维方式,你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你的选择,你的选择决定了你的财务状况。
简而言之:如果想要改变你的经济状况,需要首先改变你的roadmap,也就是思维方式 or 信条 or 观念(诸如此类)。
想要改变思想,首先要了解潜在的左右你的思想。就像在上文提到的“改变逻辑的第一步是知道这潜在影响自己的逻辑是啥”。所以在后面的章节,他会分别解析这三种不同的roadmap。
作者提到,大多数人都是选择走人行道,这类人的特点是用今天的欢愉去替代明天的安全。说白了就是及时行乐型。
这类人的一些特性(看看你有没有哦):即时满足,好像没有明天那样去消费,毕业之后不再学习,财富=收入+债务,无财务计划。
人行道必然通向贫穷,不能抵抗风险。
另外,不仅仅是低收入者走人行道,有些高收入者也走人行道。再多的钱也治愈不了财务管理匮乏症。穷人可以月光,富人也可以月光哦。
这一章真的是让我对作者的看法大为改观。
这本书从书名到第一章的内容,处处都透着:俗。作者在本书开头,大吹自己的香车美女生活,如何如何,给人一种位数略低的感觉。
但这章的卷首名言,我超级喜欢:Wealth is the ability to fully experience life.——Henry David Thoreau
作者在本章坦言,因为社会为财富做了很多错误的预定义:财富就是拥有奢侈品(豪宅,跑车,奢华生活)。所以,作者在本书前面做了很多兰博基尼之类的描述,为了勾引大家的阅读兴趣。
其实,作者认为,真正的财富是三因素:
社会的这种错误财富定义,导致有人只是想看起来富裕,而不是想真的富裕。
只是想看起来富裕的人,完全认同错误的财富定义——消费奢侈品,让别人觉得自己很富有。而这会让一些人负担超出水平的物质资料,进而伤害真正的财富:关系,健康,自由。而他们会认为,这些损失都是财富的必须代价。
结论:伪装的富裕会伤害真正的富裕。
钱能换来幸福吗?不行。那贫穷就能换来幸福?也不行。
要回答钱和幸福的关系,得首先知道幸福是啥。
作者的定义:幸福和真正的财富一样,有三要素,分别是关系,健康,自由。这一条很重要!只有在这里能够达成共识,也就是三观一致了,后面才有得聊。
而钱可以换来其中一个要素:自由——选择陪着孩子成长的自由,选择建立美好关系的自由,选择实现自己疯狂梦想的自由,选择让世界变得不同的自由,选择做自己喜欢事情的自由。
而没钱就没有自由——你讨厌那份工作但没法辞职,你希望多陪陪孩子但是周末又要出差,你想要一个私人录音棚想唱多久唱多久但是没有钱。
结论来了:虽然钱不能买来幸福,但是它确实可以买来自由。关键看你怎么用!如果你用钱去换做自己喜欢事情的自由,OK;如果你用钱去消费负担不起的奢侈生活,NO!
为什么同样是花钱,前者就买得到幸福,后者就买不到幸福呢?因为后者会伤害自由,进而伤害幸福——金钱被错用了。
这里想到一个笑话,一位姑娘在早高峰的北京地铁里大喊“都别挤我!我这LV是真的!”
如果你认为幸福就只是奢侈生活,那本书到此为止,可以不读了。
这里当然有人会说了,我同意幸福三要素是关系,健康,自由,而我要的自由就是选择奢侈生活的自由啊,难道不可以吗?完全可以,只要你负担得起就行。
如何定义负担得起?消费了之后,对你的生活没有影响。或者说消费的时候你完全想都不用想。比如,一个年收入3万美元的人买一盒3美元的口香糖,想都不用想,而一个年收入300万美元的人买一辆20万美元的宾利,其实是一样的。
选择奢侈生活的自由,也是一种自由,也能带来幸福感——前提是你负担得起。而在你尚未负担得起的时候,就动用选择的自由,那是一种虚假的自由,会损害真正的自由。很多富人不幸福的原因不是钱多,而是消费了负担不起的生活,被这种生活绑架,从而失去自由、健康、关系。
作者的建议是:善用金钱会获得幸福,错用金钱会伤害幸福。所以你需要做长期规划,延后满足,消费你目前能负担得起的生活方式。
这章就讲了一件事儿:财富靠的是努力,不是幸运!
人行道人们都骨子里相信一件事,几乎成了信仰了,那就是:财富只是因为幸运。因为他们只爱结果,不爱过程。
基于这种错误信仰,人行道人们迷恋“赌”:彩票,赌博,股票从30涨到60……那些深夜致富广告和诈骗集团的目标客户正是他们——想要财富,也就是喜欢结果,但逃避过程。
比尔盖茨的财富只因为运气吗?运气能给他一行行写出Windows代码吗,运气能为他管理一个公司吗,运气能制定出市场竞争方案吗……
应该正确看待“结果”和“过程”:
这一章作者列举了人行道人们的另一种心态:受害者——我的财务状态不佳,主要是因为别人:政府无能,雇主剥削,坏人诈骗……
作者通篇就讲了一个意思:你需要对自己负起完全的责任,别给自己找借口。
说到责任,他指出responsibility和accountability是有区别的。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完美地解释了两者的区别:把钱包随意地放在餐厅的桌上导致它被偷了,responsibility是完全承认这是我的责任,accountability是未来我会更加小心不会让这种事情再次发生。
只有做到对错误负起解释和交代的责任,错误才会变成智慧,否则错误只会变成受害者挂在胸前的徽章。
前面5-9章分析了人行道人们的内在逻辑和行为模式,从这一章开始讲慢车道了。
其实前面讲人行道人们的那些:今宵有酒今宵醉、懒惰、无责任感……解析起来并不难,因为这些行为一向是整个社会批驳的,是非曲直都非常明显。而从这一章开始讲慢车道,要解构出它的内在逻辑和行为模式是错误的,就更加有难度一些。人行道人们的即时满足——这是不对的,我们都知道,社会就是这么教的;那慢车道人们的延后满足——有问题吗?社会不是一直要求我们这样吗?
整个主流社会和形形色色的理财书就是这么说的呀:“去读书,考高分,找工作,存钱,买养老保险,节俭持家,然后在65岁我们就会成为有钱人了”。
说白了就是教大家一种模式:不要抱着不切实际的空想,要老老实实地打工赚钱、存钱、理财、然后积累积累再积累、等着时间的玫瑰、最后你就富裕了。我从小就这么被教育的,所以我现在就是这么想的啊!不然呢?
如果这种模式是你奔向富裕的全部方案,那是有问题的。如作者本书开篇就提到的,即使你真的能接受到了老年才能享受生活或者在低收入工作中虚度光阴,最后也有可能事与愿违——疾病、失业、经济崩溃……都可以让你无法沿这条慢车道走到财富。财富慢车道根本就是一个骗局!这种模式是注定失败的,因为它取决于时间和一些你无法控制的因素。
好吧,这章也是够颠覆的,作者在这章向工作狠狠开炮了。
工作,这个词在我们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多么美好。收到工作offer,是一件多让人开心又有安全感的事情。我终于可以赚钱养活自己了,终于可以去买我喜欢那款包包了,终于可以计划去小巨蛋看演唱会了!是不是感觉收到offer,等于收到了做喜欢的事情的自由?!
但是作者告诉你,相反的,这是一纸卖身协议,六点理由:
最后,作者反复强调:如果你想脱离慢车道,奔去快车道,那么丢弃工作吧。好吧,看完这章我表示,你说的这些我都懂,然后呢?不工作吃啥?希望看完本书之后有答案。
这章应该算是精华。前面作者空口白牙地说了一大堆,慢车道就是个骗局啊,行不通的,balabalabala。这章开始分析:为啥它不靠谱!
慢车道的财富公式:财富 = 工作薪水 + 理财收益
这两个因素都:受限于时间,且无法控制。
首先说说受限于时间。本质上说靠工作就是用时间换金钱,所谓年薪制嘛——工作一年得一年的薪水。而时间是天然受限的,每个人的工作时间一天不可能超过24小时,一生的工作年限不会超过50年。一个人,一辈子,可以工作的时间是有限的,且总体来说是很少的。然后来说无法控制,你没法控制这些和工作相关的裁员,经济崩溃,涨薪幅度……
主流理财书一定会神秘的告诉你“复利的神奇”——今年的一万,以年化15%的收益进行40年,就变成了250万!
但书里没有告诉你的是,连续40年的高收益是不可能的!况且你也不一定可以活那么久!40年货币贬值后钱还值多少!
第一点,你可以连续40年获得15%年化收益吗?看到这里,我忽然想起来去百度了一下,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从1965年至今的50年中,复合平均年化收益率为19.4%,这算是一个巨大的成功。而世界上只有一个巴菲特,他被称为股神。如果一个机构承诺你一年15%的收益,请擦亮双眼,不要落入类似伯纳德·麦道夫或者查尔斯·庞兹的骗局里。
继续百度了一下:伯纳德·麦道夫是纳斯达克交易所前主席,庞氏骗局的主谋,他骗了不少有钱有势的人,知道他承诺的收益是多少吗?——每年保证10%(纳尼?!区区10%?有没有搞错?现在一堆XX财富都宣称18%呢,麦道夫知道会不会后悔);查尔斯·庞兹,庞氏骗局的始作俑者,从1919年开始他宣称,所有的投资在90天之内都可以获得40%的回报,骗了有4万名想发财的波士顿市民。
好吧,回到作者的思路上,40年?每年都平均15%收益?如果你对自己的投资水平和经济大环境有这种预期,也许你在赌博。好吧,毒舌两句:双色球的500万大奖,每周开三次,也总有人中的啊;赛马场那种赔率50:1的黑马跑赢了的,也有人买到了啊……
复利之所以不靠谱,是因为它赖以生存的两大要素:时间和年收益,分别是受限和无法控制的。
简单地说,对于财富慢车道的公式,你既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累积,也无法控制。
如果一个计划方案是不可控的,那么它基本上只能依靠希望了。这个公式受困于数学的监狱,时间就是围栏。
也许你会说,作者说得都在理,但是就第一个因素“工作薪水”来说,虽然人的工作年限是受限的,但是人获得薪水的能力是无限的呀。我可以控制薪水的高低啊!
那就是下一章要聊到的问题了:教育。
## 第十三章 靠高教为啥不靠谱
上一章说了,慢车道财富公式里,唯一可能受控的是工作薪水,所以大家追求高薪水让自己的慢车道公式看起来靠谱一点。很多人因此选择高等教育。
我觉得这一章更加针对的是美国高额的高教学费。作者表示,在美国大多数的高校学生负担了高额的助学贷款,他们在毕业后,为了还款而不得不选择被工作奴役,失去自由。而且高教的专业特性,也一定程度上把毕业生就业的选择限制在了一个狭窄的范围。
理财导师为啥不靠谱?很简单,他们虚伪。
他们写在书里的步骤,并不是他们真正致富的方法,根据市场需求写书才能畅销(事实上他们很多人是因为写书致富的),他们写得只不过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幻象。
你按照导师的办法经营财富,而当经济危机来临多年积累损失殆尽的时候,导师们又开始写书教大家“重建”或“重新开始”,反正导师们要不停写书有人买才能赚钱。
而作者自己呢,他也写书啊?他表示自己已经是富人,不是为了讨好大众写书挣钱,虽然可能这本书会让他更加富有……
还是那句话:“去读书,考高分,找工作,存钱,买养老保险,节俭持家,然后在65岁我们就会成为有钱人了”,即使你真的能接受到了老年才能享受生活或者虚度光阴在低收入工作中,最后也有可能事与愿违——疾病、失业、经济崩溃……都可以让你无法沿这条慢车道走到财富。
作者啊,你说的我都同意,我一点也不信能沿着慢车道能走向财务自由。能不要说三遍吗……看得人心累……
前面说到慢车道不靠谱,主要是因为它受限且不可控。作者举了威胁慢车道的七大因素:
其中,只有第5和第7是可控的,但是第5会让你变成一个守财奴,而仅仅做个吝啬鬼没法让你变成富人。
因为慢车道虽然也有成功范例:收入的激增并且控制消费,确实会给你带来财富。比如收入增长100倍,消费只同期增长10倍,但最重要的是收入要激增!如果你的天赋极高、过度工作、并且运气不错,最终成为名人或CEO等,会达到这个结果。可是这个过程是非常艰难且可遇不可求的,不幸的是大多数人放着快车道不走,宁可在开在慢车道上面去拼运气、天赋和辛苦。而剩下一小部分慢车道赢家,会在年老的时候过上中产阶级的生活,可那不能称之为富裕。
好了,作者终于把慢车道如何不靠谱,反反复复地说完了。就一句话:它很慢,吞噬时间,且高风险。
前面分别解构了人行道和慢车道,现在终于讲到快车道了。
人行道是享受当下,牺牲未来;慢车道是牺牲当下,“享受”未来(未必能享受得到),如下所示,作者觉得慢车道成功比率只有16%(话说我也不知道这数据他自个儿怎么捣鼓得来的)
如上所示,奔向财富的道路有三条,不管走哪条路成功率都不算太高(好吧,富人还是少数)。另外,人行道那种中彩票模式我们就不讨论了,比起慢车道的漫长等待(40年),明显地快车道致富之路要短暂得多(7年),这里作者反复强调了这种“Get Rich Quick”是他推崇的,但他从来没有说过“Get Rich Easy”哦!
快车道的思维方式(只摘几条我觉得很重要的):债务可以帮我建立生钱系统;终身学习非常重要;创造出东西……
快车道的财富公式:财富 = 净收益 + 资产价值
快车道是一个生钱系统,慢车道是一个工作。快车道的关键是要为自己建立一个生钱系统,让这个系统帮你挣钱,而不是自己亲力亲为,每天“搬砖”赚钱。
其实这章挺短的,就讲了一件事:生产者和消费者。
我们大多数人生来就自然而然地扮演着消费者的角色,而只有少数人是扮演生产者的角色,这也是为什么富人只占少数。
如果你想从慢车道转到快车道,需要改变自己——从一个消费者转到生产者。你需要转变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比如,不去掘金,而是去卖铁锹;不去上课,而是去教课;不去借钱,而是去放贷。用生产者的视角看待世界,去看消费者需要什么——消费者是需要被满足的大多数人。
当然了,富人们也不是不消费,只不过顺序应该是:先做一个生产者,然后做一个消费者。可大多数人本末倒置,只看到了消费。
那么如何做一个生产者呢?这其实并不容易。你需要做一个创业者、一个创新家、一个前瞻者,你需要创造一个生意,为世界提供价值。
慢车道的核心是工作,快车道的核心是生意。(注:小生意不是这里指的“生意”,在菜场卖鱼一个月稳定收入2万这种,还是“工作”)
**
解密快车道的财富公式:财富 = 净收益 + 资产价值,如何使人致富。
在第十二章里,作者指出慢车道的财富公式:财富 = 工作薪水 + 理财收益,是不靠谱的,主要原因是公式的变量受限且不可控。而快车道财富公式靠谱的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变量不受限且可控。
接下来说明公式:
这个很好理解,我卖一种产品/服务,一个可以净赚2元,一年卖100万个,那么我一年的净收益就等于200万。
我的单元净收益和年销量都是不受限且可控的。不像慢车道的工薪收入受限在时间——所谓工薪族,就是按时间(日/月)计费工资,一天只有24小时可以干活(就算你不睡觉),人人都一样。
我可以通过降低成本或者创造更新更好的产品/服务来提高单元净收益,同样的我也可以通过扩大市场影响力和增加生产能力来提高销量,这些都是没有明显上限的。
就像微商卖内衣一样,假设卖一件内衣挣100,第一个月一个月只卖掉8件就只赚800,但是可以通过提高朋友圈曝光率、亲友二次传播、召集下线代理商来拉升销量,这个销量是不受限制且可以人为控制的,自然净收益也就不受限且可控了(可控程度依赖于市场和商业手段,但比起时间,至少可以控制啊。你能把一天的工作时间从24小时变成26小时吗?一定没可能嘛)。
上一章最后提到了,小生意不算。你在菜场摆个小鱼摊,一天能卖100条鱼就顶天了,销量不高且有上限嘛。
首先说说资产。
慢车道人们的资产是消费品,汽车、电子产品、珠宝、时装、包包等,这种资产从购买之日开始就是贬值的;
快车道人们的资产是增值的,生意、品牌、知识产权、商业模式、不动产等。
那资产价值是什么呢?回到上面的公式,它由净收益和行业系数决定。
净收益上面说过了,那行业系数又是个啥呢。行业系数用来衡量特定行业的走势,系数越大代表行业潜力越大。
作者在这里提这个概念,实际上是向未来考虑了:把生意做大之后,如果被收购的话,估值是如何计算的。因为作者认为,被收购才是把纸面上的价值变成真金白银了。
假设你从事的是互联网行业,系数是4,资产价值 = 净收益 x 行业系数,如果每年净收益200万,乘以4之后,你的资产价值就是800万。其中200万是你每年真正赚到的钱,800万是市场对你的估值和预期,如果被收购这800万就能变现。
快车道的财富加速器基于创造或者买入合适的资产,为它添加价值并控制变量,然后卖出。
这一章的主旨内容在第二章提到过,只不过这里把它发散来讲了。
先把第二章的观点照抄下来,我觉得他讲得还是很清楚的:作者对财务自由有着很深度的理解,即拥有一颗它自己会开花结果的树。当初作者帮别人做网站,三天挣一千美元的时候,并没有高兴,他知道这不是财务自由,因为这虽然赚,但需要他付出巨大劳动和时间。后来他重新接管网站,并开展业务之后,发现不管作者是一天只工作一小时,或者在拉斯维加斯潇洒,还是生病卧床,公司都可以自行运转变钱,这才叫财务自由。
说白了,就是你的财富来源不再依赖于你投入的工作时间。
财富圈一个很流行的说法是“被动收入”——你不工作也能产生的收入。如果你的“被动收入”超过了你的生活所需,你就可以不用工作了。
这颗生财树是一个生意系统,是快车道的主道。
以为自己辞职去做生意了,从打工仔变老板了,自己给自己打工了,就是有了一颗发财树了——错!
如果这种生意是需要你花整天时间在里面,自己无法脱身,一不参与就没法保证收益了,这种生意不能称为“发财树”,它明显没有产生“被动收入”嘛,本质上还是在用时间换金钱。
举例,某白领从工作13年的华尔街辞职,开了一家快餐厅。她需要7*24小时投入工作,本质上还是在用时间换金钱。餐厅收入有限,且要支付高额加盟费,以至于无法聘请别人替她打理店铺。
如果一个生意需要你每天苦哈哈得蹲那花费整天的时间来产生收益,无法产生“被动收入”,也就不是作者做的“生财树”了。
那什么行业可行呢?作者给出了5个回答,“被动收入”指数从高到低排列如下:
租赁行业:例如你作为一个房东,不管你工作与否,都可以收到房租——这是很典型的“被动收入”。当然,不仅仅局限于房屋租赁,出售音乐/照片/肖像版权也是一样的。
互联网/软件:这个很好理解了,因为技术/软件是可复制的,一次开发可以无限复制盈利,达到一定规模以后,会带来巨大的“被动收入”。
内容行业:内容和软件其实本质是一样的,一次创作,可以无限复制,复制带来的就是“被动收入”。畅销书作家致富的例子太多了,J.K.罗琳就很典型。
分发行业: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类似于亚马逊、沃尔玛、苹果App Store这种,可以把产品传达到千家万户,从每一个消费者身上收一笔费用,累积下来是不少的收益。第二种是复制某种商业模式或者产品到全球各地。星巴克、麦当劳,冰雪皇后就是绝好的例子。如上文的提到的,如果你是五谷鱼粉的创办人,你不需要去开实体店,仅靠出让配方和生意体系,也可以收到加盟费。
人力资源:这是指数较低的一个行业,它可以增加或者降低其它行业的“被动收入”,管理和应用人力资源是最昂贵的。
作者前一章提了“发财树”的概念,能产生“被动收入”的生意都可以称之为“发财树”,然后列举了五个比较靠谱的行业生意。
但是这一章作者坦白,其实最好的“发财树”是钱,而不是什么生意。因为钱是最容易产生被动收入的东西,放银行定期存款或者买个什么5%的理财,就可以源源不断地产生收益,完全不用管它。而生意多少还需要一点时间去打理。
作者举例说,他的互联网租车生意,虽然是一颗不错的发财树,但是他还是得每周为此工作几个小时,所以这个生意的被动指数是85%;而他放在银行的存款,完全不需要他做什么,所以被动指数是99.5%。
钱生钱的关键是两点:年利率和钱总额。
在第十二章,作者反复讲了,慢车道人们迷信的年收益是多么的不靠谱,就算复利再强大,你也不可能发财,因为你的基数太少了!
就算给你每年100%的绝高收益率,你有1分钱,想要变成500万,也得花30年。而如果你现在有8万,变成500万只需要7年。钱生钱的复利游戏里,基数最关键。原始资本太低,复利怎么玩都玩不动。
慢车道人们使用复利来慢慢积累财富,而快车道人们使用复利来创造收入和流动资金。富人们的财富不是通过复利积累而成的,因为他们的快车道财富公式里没有复利这一条,他们的财富是通过公式里的生意获得的。
说到底,作者的意思是,你首先必须用上一章的方法完成原始资本的积累;当你有了很多钱以后,就可以用钱这个最好的“发财树”给你产生最佳的“被动收入”。
首先,作者对“吸引力法则”提出了批判:他曾经虔诚地信仰着“吸引力法则”,心中想象自己变富有,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想象并不会让你变富有,行动才会。类似“吸引力法则”书籍的大卖,多半是因为人类天性是怎么舒服怎么好的,这种书籍告诉你,你就想就好了,人们当然愿意相信了。
虽然乐观并没有错,但如果没有具体地持续不断地行动,就是白搭。
于是作者把“吸引力法则”改成了“影响力法则”:影响越多的人,就可以赚更多的钱。体育明星可以获得财富,就是因为可以影响广大观众。
回到第十八章,财富公式 = 净收益 + 资产价值,其中,净收益 = 销量 x 单元净收益。很明显,销量巨大,或单元净收益巨大,或两者兼有,你就能变得富有。
从这章开始到第二十八章,作者开始讲如何打造行驶在快车道的汽车——你自己。
如果你是打工者,那么你的收入首先会交给国家(所得税、社保之类),所以你需要首先拥有自己——开公司(这里可能涉及到美国商业社会里一些合理避税的规则,我不懂了)。而开公司千万不要独立法人(还是因为美国的一些商业规则)
公司有很多的类型,不同的类型会导致不同的税务和收入模式。
所以这章总结就是:首先你要开公司,第二不要独立法人,最后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公司的类型。
不管你现在是穷是富,都是由你的千百个选择决定的。(不要纠结富二代神马的,好吗)
同样的,财富快车道也不是一个选择决定的,它由长时间的一串的选择决定:你是好好读书还是浪费生命,勤恳思考还是纵情欢乐,……
如果你对现状不满意,那么你只能打自己两耳光,你之前的所有决定导致了你的现状。然后,开始做更好的选择。
当你年纪越小,做出的决定影响力越大,不管是好的决定还是坏的决定。
好吧,然后作者用“蝴蝶效应”讲了一大堆故事:某同学从小不学好做坏事,受到惩罚之类的,扒拉扒拉扒拉……
看了半天,觉得这章和王阳明的“未有知而不行,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是一个意思。
你的思想决定了你的选择,你的选择决定了你的行为。所以想要在行为上产生改变,必须要先转变思想。
比如说你现在正在看这本书,目的就是为了转变思想,作者已经在前面二十几章写了那么多,有没有被洗脑,看个人情况呗。当然,除了看这本书,还有很多途径给自己转变思想来用,比如有意识地去了解富人——他们的财富思想,选择,行为……
那转变了思想,还是不知道如何做决定,怎么办呢?作者提供了做选择的方法论:“最坏结果分析法”和“左右衡量分析法”。
“最坏结果分析法”:适合每天使用,用来规避做出错误的选择。在做决定之前问自己三个问题: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发生最坏结果的可能性有多大?这是可接受的风险吗?
“左右衡量分析法”:适合做重要选择的时候,用来在几个选择中找出最佳的。在纸上面把所有选择的利益都列出来,每条利益都给它按照重要程度打个优先级的分,然后列出来几个选择在各项利益里可以得多少分,最后加权平均一下,选择利益最大的那个。
既然要转变思想,就彻底一点:
无视那些悲观论者——这个不需要解释为什么吧。之前我看富兰克林自传,他也讲到这方面的故事,顺手拿来吧:
有些悲观主义者的话,听听也就算了,不要太在意,更不要被他们束缚住前进的脚步。
富兰克林刚刚开展自己的印刷生意时,费城住着一位有名望的长者,看起来很渊博。他跑来跟富兰克林叨叨,这个城市必将没落,虚假繁荣持续不久,扒拉扒拉扒拉。他离开时,富兰克林闷闷不乐了,假如他在开业之前就遇到这位悲观论者,也许他永远都不会涉足这个行业了。
结果,后来富兰克林回忆起他的时候,颇有点幸灾乐祸:“每一个国家都有语言国家即将毁灭的悲观主义者。他一直住在一所破烂的房子里,不肯买新房子。到了最后我高兴地看到他付出高于他刚刚倡导悲观论时可以买到的5倍的价格购买了一所房子。”
作者认为如果你找准了快车道,开上了大马力汽车,想要沿着快车道一路前行的话,时间就是你的燃料——它是有限的。中途不设加油站哦,亲。
所以,珍惜时间吧。好吧,你们看出来了,这章作者在熬鸡汤,但道理是没错的。
话说美国那么多人为了领价值几块钱的免费鸡块,宁愿排队几小时。作者表示完全无法理解:难道你们的时间只值这么点钱?你们的时间是无限可再生的?你们是永生的吗?如果生命只剩下几小时,你会用在排队领鸡块吗?如果你认为你的时间只值这么点钱,那么你也就只能是个穷人,因为你的时间浪费在了这些事情上面。
我还挺能理解这种心态的,以前我也干过这种事情,只不过现在年纪大了,懒得去做类似的事情了。我觉得吧,驱车40分钟去买比本地买更便宜10美元的东西,多半是因为你也不知道你的时间可以用来做什么更有价值的事情。
看看周围的亲人,朋友,同事们,他们是否珍视自己的时间?你最大的资产是时间,而不是钱。时间是死一般缺乏的,而钱是完全充裕的。
两者此消彼长,如果你花太多时间在契约上,自由的时间自然就少了。
钱可以换来自由时间,减少契约时间。如果你能从契约时间手里慢慢偷出自由时间,生命会有更多的乐趣。
契约时间最大的来源是寄生债务。像一辆新的豪华轿车,一件新的品牌大衣,一个新的设计感家具,都是属于寄生债务,在你没有实力消费它们的时候,购买它们会给你带来经济负担,导致你不得不赚钱,失去选择的自由,并耗尽自由时间。下次你买奢侈品的时候,想象你其实不仅仅在买一件商品,同时也在购买寄生债务。
所以工薪阶层的你,在买一件ACNE的大衣,刷卡的时候请想象:首先你花了5000块钱,其次你给自己带来了50个契约小时(假设你每小时挣100元),这件大衣令你不得不交换四天的时间来工作(每天工作八小时来算)。
控制它的源头:不想买就不要看,看多了就会买的;不想吃就不要买,买回来就会吃的。你需要通过遏制寄生债务,来遏制契约时间,以此来保卫自由时间。买奢侈品之前想一想:以我目前的财力,买这个东西会夺走我的自由,那我还要买吗?是要奢侈品还是要自由?这是个问题。
蔡康永在《奇葩说》“该不该买房”里也说到过相同的观点:房贷很容易让你失去说不的权力,你在一个王八蛋的工作里面脱不了身,这个时候你会失去幸福感。你在做人生重要决定的时候,想一下这个决定有没有剥夺你说不的权力。
不要浪费时间去节约钱,因为时间是有限且缺乏的,而钱是充裕的。做事的时候想想,这件事是在好好地花我的时间吗?时间是最宝贵的资产,所以它应该是做决定之前最大的考量因素。快车道人们节约时间,慢车道人们节约钱。
在读书期间培养学习的能力非常重要!因为通向财富的大多数知识都是需要你在大学毕业之后自学的。
人行道人们在大学毕业之后就没有学习了,慢车道人们只为某份工作学习(如何做好轴轮上的一颗螺丝钉),快车道人们学习如何构建生意(如何建造轴轮)。
如何学习?信息时代了,学习越来越容易,阅读,搜索相关信息,网络教程,实践,与前辈交流,等等这些都可以做到。
没时间学习?见缝插针,把学习常态化,习惯化。比如开车或坐车的时候听有声书,排队的时候阅读。
终身学习,意味着你不断地更新自己,这会为你打开新的门路和视野。选一个感兴趣的主题,或者你急需改进的领域,然后开始学习。
“我手里只要有一本书,就不会觉得浪费时间。” —《穷查理宝典》
很喜欢这章的开篇名言:如果事情看上去无法控制,那么你需要行动得更快一点了——Mario Andretti
这章特别针对白日梦患者。如果你以为快车道很容易,赶快停下来回到慢车道去吧,虽然那条道也挺难的。哈哈哈,挺有意思的。最近挺感慨的,以前总是给自己留各种退路,心想快车道很难,那我就走个慢车道算了,现在发现其实慢车道也不容易的。
做事仅凭兴趣和做事用承诺是有区别的:兴趣就是读一本书,承诺就是按照书里说的实践50遍。前者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完全无压力的,放佛车子挂到一档慢悠悠的前进,这件事情我喜欢就做,做多久完全凭我喜欢。
而承诺不是这样,给自己定一个目标,全力以赴达成,没有借口没有拖延没有缓冲。没有谁能随随便便舒舒服服,就靠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轻轻松松就成功。
比如我看这本书是全凭兴趣,而无承诺,荡啊荡漾啊漾的读着,所以才一本书读两个月还没有读完,哈哈哈。好了,严肃脸,联想到我学琴和太极也是这样,简单地认为,俺就是出于兴趣去学习啊,应该很欢乐吧。其实不是,自己打脸。学到一定的时候,你会发现越来越难,没有什么全凭兴趣就轻轻松松学会了啊这种事情。
所以即使是出于兴趣,也得需要自己给自己承诺,否则绝对会半途而废,学成半桶水,等于没有学会。我的一位四十多岁的太极同学,就是有着一股子一定要学会的韧劲,与之相反,我就是偶尔来活动一下筋骨的样子,我比她早来学半年,啥招式都没有学,但是在她到了之后就不停地督促老师教24式,督促我们都来上课,学会24又接着督促老师教13式。现在我跟着她的进度,一个暑期就学会了24和13式,效率是我之前一个人的不知道多少倍。我的太极老师就看出来了这点,说她是个不得了的人。
全力以赴才会把你和大多数人分别开来——因为大多数人不会全力以赴,跟智商无关,只跟努力有关。
今天正好看一个公众号,里面一段boss评价某位实习生的话,说得很在理:“现在你明白他为什么总是少一股劲儿了吧?因为他总是给自己太多的退路,如果没有一条道走到黑的韧劲儿,是不可能把一件事做好的。”
你不得不冒险,不得不离开舒适区,不得不行动并失败。害怕失败多半是因为对失败结果过度解读了。
优质风险,值得一试,盈利巨大,损失有限。
劣质风险,不要尝试,盈利有限,损失无限。
比如冒险飚车就是劣质风险,因为盈利就是一时的刺激,损失有各种可能简直无下限。优质风险是,如果我赢了,那么会带来巨大收益,如果我输了也不会比现在差多少。
“有一天”阻止了人们全力以赴,但它永远不会来,它只存在于你的脑部剧场,它让你变得麻木,它将你困在唔知何处。
同样的,“好时机”也永远不会来,不要妄想你想做啥事情的时候,正好一路绿灯。机会来了的时候,永远不是好时候。机会来了就去吧,别等好时机了,这就是浪费时间,等着等着时光年华都过去了。日剧《拿破仑之村》里引用拿破仑的一句话:“要认真思考,但是当行动的时刻来临,要立即停止思考向前进。”
从这章开始的九章,要讲如何构建生意了。
如前面提到的,慢车道人们赖以生存的工作,并不是一条通往财富的大路。不幸地是,大多数生意也不是。大多数生意都无法称之为快车道,因为他们不赚钱。那么如何判断什么样的生意能带来财富呢?
作者列了五个戒律。
这章最重要的点在于,作者驳斥了一个误会“做你喜欢的事情”。
做生意,如果只是追随爱好而已,会死很快的,永远永远要以追随需求为先。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他在一个老年人社区,看到开了一家hip-hop服装店,且周围都没有什么舞蹈中心之类的,心里盘算着这家店一年之内会倒闭,果不其然一年半它就消失了。显然,老板追随了自己的心,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啊,又怎么样呢?不把需求放在首位,一切白搭。这就是为什么90%的生意会失败。
生意应该以满足需求为首,要给别人提供价值和解决问题。自恋、自私的生意长远不了。人们只会在乎你的生意可以为他们做什么:解决他们的问题,让生活更舒适一点,节约他们的开支,教育他们,让他们感觉好一点(健康、魅力、…),给他们安全感,给他们希望……
而你想赚钱,你想做喜欢的事情,你擅长这个领域,你想开始做生意了,你考虑投资回报率能有多少,你是否可以不需要大本钱就可以开始生意,……,对于建立一个成功的生意,完全没有一点帮助。
永远站在用户的角度,而不是自己的角度,来构建一个生意。只有你开始关注别人的需求时,而不是关注自己的需求时,金钱才能被吸引过来。
首先给予,然后索取。你能挣到的钱多少,和你能提供的价值有直接关系。这里联想到Elon Musk,他的贝宝、特斯拉、太阳能,火箭等生意,初衷都是解决问题或者基于人类远景的,一开始不仅不赚钱,反而都是烧钱的,但最后都非常成功。
问四个问题:
说完本章最重要的需求戒律,回到“做你喜欢的事情”。不是说它不重要,而是这个要放在第二位,要把需求放到第一位。
如果这件你喜欢的事情,第一能解决别人的需求,第二你很擅长它,那么才可以去做。前面服装店的例子,就是不满足第一点。第二点就更明显了:我超级喜欢弹钢琴诶,但是我弹得超烂诶,我能靠弹琴挣钱嘛?!唉。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仅仅只是“做你喜欢的事情”也不大靠谱。你喜欢做一件事情,千千万万的人也喜欢啊。当你做你喜欢的事情的时候,不要忘了会有成千上万的人和你竞争。我超级喜欢瑜伽呢,那我干脆去做一个瑜伽教练吧,可是这也不会让你变成富人,只是一份慢车道工作而已,因为市场有很多瑜伽教练啊,如果你不是辣么杰出的话,你的收入也就那样啊。且不说把爱好变成工作,会严重影响爱好的享受性。
作者指出,爱好不靠谱,激情才靠谱。你需要把引擎的来源从爱好转到激情上。你的目标不一定是你爱的,但一定是你有激情的。驱动激情的背后是欲望:WHY。WHY大于LOVE。如果你对目标有激情,那么你可以为它做任何事情。
《死时谁为你哭泣》的作者罗宾·夏玛说:“不是因为某件事很难,你才不想做,而是因为你不想做,让这件事变得很难。”你的目标应该是那种可以产生激情,能够让你早上起床的。
这章很短,作者主要阐述了一个观点:如果这个生意的门槛很低,谁想来都可以,那么你会面临巨大竞争和人潮拥堵,会很难取得成功,除非你是最杰出那个。
典型的例子:赌场,股市,合法传销。这些都是几乎没有什么门槛就可以进入的,但是正因为如此,千千万万地人员进入了市场,如果你做得还行的话,混个饭吃应该没有问题,但是我们现在在谈快车道,不是仅仅糊口的慢车道。
如果你想获得财务自由,那么做得还行是不够的,你需要杰出到极致,需要做得最好。而那些真正的富裕的,是这些生意的创建者而不是参与者:赌场拥有者,股市庄家,传销创办人。
那些准入门槛过分简单的“生意”,注册一下通过你就开始做生意了,那种把准入要求过低过程简单当成了一种优势来宣传。而人类的特性就是喜欢简单,不喜欢复杂,其实呢,进入一个生意,是一个过程,是一系列行动,绝不是一个注册就搞定的事情。
如果一个市场人人都来参与了,那你可以准备撤退了。
因为有钱人永远是少数,不可能人人都富裕,泡沫就是这么个意思。如果你的水管工说他的房产最近又增值了15%,你的健身教练说他的股票两个月涨了40%,你的卡车司机表弟说投资石油很有赚头,你可以考虑赶快退出市场并准备隔岸观火了。
有一期《奇葩说》,讨论年轻人该不该买房,蔡康永最后说了一句话,我一直记得:做投资之前,想想你在整个食物链的哪个位子,如果连你都知道这件事情了,地球上还有几个人不知道这件事情,如果地球上90%的人都知道这件事了,你还有什么优势可言,你还赚得到钱吗。
一个好的生意,戒律二,准入门槛不能太低。如果你想获得卓尔不同的财富,那么不要和所有人做相同的事。
这章作者讲到了最近很热门的微商。看了一下这本书的出版年是2011年,看来微商也不是只有我们才有啊,美国那个时候就有了。只不过人家是在facebook上卖东西,咱们是微信朋友圈。
好生意的第三条戒律:要可控。如果想要走快车道,也就是挣大钱实现财务自由然后退休,而不是慢车道的赚月薪而已的话,需要一个自己可控的生意。也就是说,在驾驶的时候你要坐在驾驶座上面,而不是副驾驶上面。前者可以控制生意可以挣大钱,后者不可控制生意只能挣小钱。
为什么参与微商不是一个好生意。
产品的创新,研发,定价,市场策略这些都不在你的掌握中,你其实只是一个参与者,或者更加直白一点,你只是微商创办人的雇员——一名销售。这样的话,你并算不上是开展了一个生意,你还是在慢车道上面,靠打工生活,当然了做一名好的销售也可以挣不少钱,那些大公司的CEO也多半是销售出身,但这并不属于作者想讨论的自己开展生意的范畴,其实这个情况可以参照前面的第十九章。对于微商创办人来说,才能算是在做一门生意。他挣大钱,你挣小钱。
有人说,我实在没有可以创办一个生意的魄力和智商,那实在要冒太大风险。我就坐在副驾驶上面,让别人驾驶控制,搭搭顺风车,挣点小钱,不是也挺好吗?
首先,作者认为赚小钱无异于慢车道,慢车道的风险前面已经说过了;其次,交出控制权实际上风险也不小,你对你所谓的生意,毫无说话的权力,上游的任何一次变动可能会导致你的生意倒闭,而且你没有任何抗争的权力。如果你连商品定价都无法指定,你还是老板吗?如果你连商品研发方向都无法控制,你还是老板吗?如果你连下个季度市场营销方案都无法参与制定,你还是老板吗?你是在做生意,还是在打工,不要搞错了。打工的人是不创新的,他们只管销售,执行和管理。
说到底,创业的核心是:你需要自己动脑子创新,拥有自己的生意,为自己的品牌去做投资,而不是把时间都花在给人家打工上面,得不偿失。
这章的道理可以直接参照第二十一章“影响力法则”:影响越多的人,就可以赚更多的钱。还有第十八章分析快车道财富公式得出的结论:快车道生意的关键是销量!它必须是潜力巨大且增长迅速的,最好能呈指数级爆炸增长,这个取决于你的产品/服务的市场。
所以,假如你开一家快餐店,能影响和辐射的区域就是一个社区而已,一天卖出去100个汉堡顶天了,一个汉堡能赚多少?天花板效应太明显。而如果你开一个连锁快餐品牌,让你的店子开到整个美国,一天卖出去10000个汉堡,那么杠杆效应就出来了,收益能迅速提起来。
生意的最后一条戒律:时间。工作就是用时间换金钱,其实有些所谓的生意也是如此。如果一个生意完全让你脱不开身,让你身不由己的话,其实它只能算是一个工作,而不能算是一个好的生意。因为它不能产生被动收入——你一旦不付出时间了,收入就没有了。
第十九章对这个有很好的阐述,这里就不重复了。而快车道的目的是让你的收入和时间脱离开来,让你得以自由,做喜欢的事情。一个礼拜工作10小时赚6万美金,还是工作70小时赚14万美金,作者说会毫不犹豫选前者——嗯嗯,我们只能说作者热爱生活,不要说他懒啊什么的,哈哈哈!。
下面作者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个人觉得有点像前面第十九章里华尔街白领辞职去加盟连锁食品店的事情,但是这个例子更加能说明问题。
某同学热爱艺术和文学,于是追随自己的内心开了一家咖啡店,很文艺的那种哦,承办一些阅读交流会啊艺术沙龙什么的,一开始还蛮兴奋热情的,但是两年之后,这位同学发现激情褪去残酷现实浮现眼前:不是她拥有生意,而是生意拥有她。
每天凌晨四点起床,晚上八点闭店;全年无休;雇员来了又走,给不起太高的工资,所以好的员工留不住;自己的社交生活几乎停止,男朋友也因为她实在没空而终止来往;健身卡早就过期了,瑜伽课也是再也没有去参加。
为了夺回自己的时间,她有考虑过请一个经理替她打理店铺,但是精打细算之后发现无法负担这项开支。她的这项生意,没有给她带来自由,且对她生活的消耗远远大于她的收益。
在这个例子中,店主的生意并未失败,如果她想,这个咖啡店可以一直开下去,并且收入也够给她带来一般的中产生活水平。但是,她自己却失败了,她付出了自己的年华和自由,在进入这个生意之前,她没有想到最初的激情褪去之后,情况会是怎么样。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和“做自己的老板”,这两句话闻起来似乎有自由的味道,但是如果这个生意违反了戒律五,反而会让你付出自由的代价。
那么如何找到可脱离的生意,形成被动收入呢?
请参照第十九章提到的五个被动收入”指数较高的行业。
前面提到了好生意的五条戒律,缺一不可。这章讲的是,在不违反这五条戒律的情况下,三点助力要素:互联网,创新,可复制。
互联网,天然的符合“影响力法则”了,受众规模潜力巨大,显而易见我就不多写了,虽然作者说了很多。
创新,作者认为创新必须包含两步,即创新和分销。
可复制,这个就是连锁快餐店模式。如果星巴克的创始人只开一家咖啡店,是没法称之为一个好生意的,但是他复制了他的成功经验,将连锁店开到全世界,取得了规模优势。
接着上一章讲,如何找出一个好生意。作者认为,机会不一定要是原创的新点子,已经有人想出来了并在做?没有关系,只要你做得更好或者找出一个新方向就可以。
一个新点子并不会带来成功,而好的执行会。
解决人们的不方便,是机会;简化流程,是机会;提供更好感受,是机会;提供舒适体验,是机会;提供更好的服务,是机会;平复痛点,也是机会。
咖啡早就有人在卖,但是霍华德·舒尔茨以“将心注入”的理念在80年代开办了星巴克;超市早就存在,而山姆·沃尔顿以“一站式”的规划在60年代开办了沃尔玛。
如何抓住机会呢?好好感受自己和他人的下列想法:这种xxx太讨厌了;我不喜欢xxx;这系统真是崩溃;要是xxx就好了……机会就来自于这些日常的小抱怨中,解决人们的问题,满足人们的需求。
失败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如果确实是走的路错了,退出来再重新选一个生意来做。更换生意是OK的,但是不要放弃快车道梦想。
喜欢这章的开篇语:生活的悲剧不在于你没能实现你的目标,而在于你没有目标——本杰明梅斯。
幸福来源于选择的自由,而这自由需要足够的钱来实现。实现梦想是要付出代价的,需要你付出钱,责任和承诺。
想想你梦想的生活方式,估算一下大概每个月要多少钱能实现它,然后反推出你需要多少存款or什么样的生意产生被动收入能保证你想要的生活。
比如你觉得现在的生活方式就挺不错的,现在月消费是1万元,那么算一下你需要有多少存款或者一个什么样的生意被动收入可以保证你不必上班干活,即用时间换金钱,也能维持这种生活方式。以此为目标,去努力吧。
光有目标还是不够的,需要从一点一滴开始学会赚钱。如果你想每个月赚1万,那么从每个月赚5块钱开始吧。
学习必要的财务知识,不要完全依赖财务顾问的建议,自己掌控。
学会量入为出,不管赚多赚少,都不要花的超过赚的。这一条建议对于慢车道人们来说是节流,对于快车道人们来说是开源。
上面的九章内容,讲了如何构建生意。从这章开始要讲本书最后一个主题:财富加速度,即做生意的原则。
这章的内容是:执行是王道。
那些整天唧唧歪歪:“我想到了一个绝佳的点子”和“我这个主意绝世无双”的人,注意了——你的点子不是最重要的,执行才是王道!
如果你有一个绝妙的点子,但是啥也不做,等着有人过来出钱出力,帮你把点子实现了,然后你就可以坐等赚大钱了,那是妄想,好嘛……前面作者已经不止一次提到,人类的特性是喜欢结果不喜欢过程,其实想出来一个点子,是一次大脑里的化学反应,是一个无需太多付出的结果;而执行才是过程,这中间包括了太多的努力、牺牲、自律、坚持。
作者把点子比喻成兰博基尼的仪表盘,上限是220mph;把执行比作实际速度。虽然兰博基尼可以开到220mph,但实际中连150mph都绝少开到。你的点子的优劣程度好比仪表盘上的速度上限,一个好的点子可以有很高的上限,但是启动汽车和踩油门这样的执行动作,才会使车子真正移动起来,并产生实际的速度。
很多创业者的误区也就在这里,太在乎点子而不去思考执行。而实际上,一个好点子真正的拥有者,是能把它执行好的人,而不是想出来它的人。就像eBay并不是第一个做电商的,星巴克并不是第一个做连锁咖啡店的。
光说不练是不行的。如果你的想法不去市场上面执行一趟的话,你永远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如果你想知道市场会如何反应?那就把你的点子去执行一遍,市场自然会告诉你。也许你的目标是X,结果走向了Y;也许你想去大卖产品A,最后却卖出了很多产品B。
商业计划那些都是鬼扯,除非结合执行。如果你有做过执行的丰富经历,投资人会对你的商业计划另眼相看;如果你毫无执行经验,仅凭空想得出来的商业计划,是很难打动投资人的。
虽然相对于执行来说,商业计划显得没有什么用,但是财务分析还是很有用的,执行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些财务规范。
作者自称:一个老派的创业者。他认为比起花重金去争取新客户,不如花点精力留住老客户。当然了,在风投们重点看客户增长数量的今天,可能不那么容易。
作者这章说的无非就是要:重视客户的反馈 & 提供超越期望值的服务。
四种客户反馈
对变化的抱怨。每当作者辛辛苦苦几个礼拜设计出新的网页界面发布之时,都会招来客户抱怨,人们天性不喜欢变化,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有的时候你得学会像客户妥协。
对期待不能达成的抱怨。对待这种,你要么加把劲满足他们的期望值,要么好好维护一下他们对服务的期望值——不要期望得太高。
对需求的抱怨,客户告诉你他们想要什么,而你无法提供,这种是最好的机遇,了解用户的什么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是成功生意的必须。
勒索,有些用户抱怨纯粹就是勒索,不幸地是,你无法避免,发生这样的事情实属平常,不要大惊小怪,不要影响心情,有理有据有节的回应它(这里作者倒是没有给什么特别有效的办法,只是告诉大家,遇到勒索是很正常的)。
另外补充一点,虽然倾听客户想法很重要,但是不要妄图取悦每一个人,对待有些客户抱怨,忽略它就对了。
提供超越期望值的服务,方法有很多种,作者提到一种特别的是:尽量使公司看起来高大上但服务却很亲民。不要外包服务,或者使用那种语音留言系统。让客户的邮件能够分钟级得到回应,让客户电话能够里面接通真人,这些都是能提高客户满意度的方式。
不管你的公司现在是什么体量,尽量让它看起来专业一些,高大上一些,这样做不仅能够让客户得到亲民服务时更感满意,而且会让那些想进入相同领域的潜在对手,在最开始的时候选择放弃进入和你竞争的态势。
这一点身边有个例子,当初彭同学的一个顺丰包裹寄丢了,她生气地找到顺丰的老大(我也不知道她怎么找到他的,我只知道她肯定和他之前不认识),结果人家立马响应,不仅找到了她的包裹,区域经理还亲自登门道歉,彭同学不仅火气消了,还经常跟大家说这个案例,夸奖顺丰是一个靠谱的公司。于是,我心里面也潜在地认为顺丰是一家靠谱公司了。
作者认为合作者,律师,会计师,员工都是需要认真挑选的。
特别是合作者,你们合伙做生意,其实和结婚并无两样。需要相同的价值观,做事的方式,看人的态度等等,否则不仅走不到最后,反而会变成仇人。
比如你想要的是成就伟大的事业,而对方只想实现财务自由,在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何去何从必然会有分歧。不要轻易地相信“要选择互补型个性的人做合作伙伴”,这种想法看起来很合乎逻辑,但是实际操作起来,你不一定会忍受得了对方与你的“不同”。
律师和会计师也很重要,他们可能会给你的生意和财务带来巨大影响。
员工也一样,他们是直接和最终客户打交道的人,客户服务的好坏,直接会导致客户下次是否再来。优质的服务会让人们忽略你公司的其他缺点,而再好的硬件也无法使人忽略差劲的服务。
在看人选人这一点上,作者认为:不要听人怎么说,要看人怎么做。这也许会花费你更多的时间,但是值得。
一定要避免同质化经营,比如买机票和加汽油,用户是鲜有忠诚度可言的,一般而言:谁便宜买谁的。因为产品没有任何显著区别。如果陷入这种同质化经营模式,就不得不被迫降价经营了,这是每个经营者都不愿意陷入的生意模式。
这里就引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你为什么去做生意?
大多数人是因为错误的理由:因为我想要创业啊,因为我想当老板啊,因为我想找一件事情做啊,因为我喜欢这一行啊,因为我熟悉这个领域啊……这些理由都是很自我的理由,而不是因为大众有需求。
在第三十章“戒律一:需求为王”里作者已经讲得很清楚了,纯粹基于你想要,和基于大众需求,而建立起来的生意是有本质不同的,前者很容易变成失败的生意。
那么基于需求做生意和避免同质化经营有什么关系呢?
作者认为,只要你用心在满足客户需求上,开发创新,就会让自己的生意与众不同。不要只盯着竞争对手看,他做什么你就跟进,这样的生意永远和别人一样,永远在往同质化方向发展。要聚焦在自己的心和客户需求上面,研究创新,引领行业。
成熟的公司,大部分注意力都在自身和客户需求上,但也会花一部分精力会盯着竞争对手的弱点看,他们有哪些做得不足的,我能不能避免犯同样的错误,我能不能比他做得更好,从而吸引他们的客户?
差异化永远是同质化的天敌,而创新是差异化的来源。
作者认为一个好的市场营销手段,应该是打造品牌:生意是谋生存,品牌才是谋致富。好的品牌是抵抗同质化竞争的最佳武器,因为用户只会对品牌忠诚,而不会对生意忠诚。苹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并不是最便宜的,但是它是有品牌特征的,它时髦,可靠,安全。
如何打造优质服务呢?六步:
很讽刺的是,想要赢得快车道竞赛,需要首先抛弃自私而需要满足别人的自私。人类天性就是自私的,所以我们的市场策略必须针对用户收益,而非产品特性。
当客户买裙子的时候,买的其实是一种影像;当客户买度假产品的时候,买的其实是一种体验。
所以必须要把产品特性翻译成客户收益。四步:
价格暗示了产品/服务价值。作者举了一个很好玩的例子:商户清理库存,把一个橱柜扔到了街角,结果几天都无人问津,于是他去给街角的橱柜挂了一个50美金的价格标签,第二天就被人搬走了。
最终的最终,市场营销手段种种,制造噱头,提高价格,之类的,基于的还是差异化,只有你的产品/服务有了差异点,这些策略才能奏效,而这一点需要你的生意是从解决问题和需求出发,而不是从自己的想要出发。
作者就讲了一件事情:对待生意要专情一点,不要同时铺开好几个生意一起做,那样会分散精力,最后都难以为继。因为做生意实在是一件要全身心投入的事情,一件生意应该值得你去花所有精力,不留退路,全力以赴,那样才可以做好。
1.安装
1 | pip install django-debug-panel |
2.Django配置
1 | MIDDLEWARE = [ |
urls.py 添加如下代码
1 | if settings.DEBUG: |
1 | docker login localhost:8080 |
docker run -it image:tag
1 | docker exec -it 775c7c9ee1e1 /bin/bash |
创建执行文件
1 | sudo vim /usr/bin/docker-enter |
添加执行命令
1 | #!/bin/bash |
添加运行权限
1 | sudo chmod +x /usr/bin/docker-enter |
1 | docker rmi [选项] <镜像1> [<镜像2> ...] |
1 | sudo docker rmi -f $(docker images -q -f dangling=true) |
1 | sudo apt-get install \ |
1 | # ubuntu 18.04 |
1 | docker-compose restart worker |
Pulls an image associated with a service defined in a docker-compose.yml or docker-stack.yml file
1 | brew install git-flow |
1 | git reflog |
1 | git tag branch tag_name |
1 | git push --tags |
1 | git tag -l |
1 | git fetch origin --prune --tags |
delete all tags in remote
1 | git tag -l | xargs -n 1 git push --delete origin |
delete all tags in local
1 | git tag | xargs git tag -d |
delete a tag
1 | git push --delete origin tagname |
查看本地分支
1 | git branch |
分支带有**前缀表示当前所在分支
查看远程分支
1 | git branch -r |
查看本地和远程分支
1 | git branch -a |
1 | git branch new_branch |
空白分支1
2git checkout --orphan branch-name
git rm -rf .
删除本地分支
1 | # -D 强制 |
删除远程分支
1 | git branch -d -r branch |
1 | # -M 强制 |
1 | git checkout branch |
1 | git merge origin/dev |
1 | git reset --hard id |
在聊区块链之前,先来聊聊比特币。 2017 年以来,我们经常在各种渠道看到比特币的出现,那么比特币是什么呢?它跟区块链技术又有什么关系呢?
比特币其实是一种区块链应用。比特币实际是一个互联网上的去中心化账本,一种点对点的加密数字货币;由计算机通过特定数学计算而产生,基于区块链作为支付技术的虚拟货币。当用户在电脑上运行比特币客户端软件,运行软件的电脑就称为一个节点,大量节点互相连接形成一张点对点的网络,比特币去中心化账本的实现就是依托于区块链。
账本就是银行存储的中心数据库,它是记录着大家的余额。当小明账户里有300块钱,小红账户里有200块,小明想转账100块给小红,于是可以通过银行柜台、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各种途径进行转账操作。银行在收到请求后会验证小明的账户信息以及余额,确实成功后,就增加一条转账记录。小明账号余额:300-100=200,小红账号余额:200+100=300。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就相当于一个中心化的账本。
比如一个没有银行的村子里,每个人都有一本账本,上面记录着所有人的账户余额,小明的余额为300,小红的余额为200元,当小明想转100给小红时,小明可以通过村子里的大喇叭广播我用我的账号转账100块钱给小红了。然后所有人听到后并确认,是小明的账号且有300余额,再修改自己的账本。通过传递直到每个人的账本都一样。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去中心化的过程。
比特币就是这个去中心化账本上交易的加密数字货币。小明在转账的时候向周围的节点广播转账交易请求,周围节点可以类比村民,节点在确认小明有足够的余额之后,记录扣除他转出的金额,各个节点把这个交易广播给周围的其他节点,一传十十传百,直到所有节点收到这笔交易。
解决操作时候,需要手动输入密码的问题
1 | git remote -v |
1 | git remote rm origin |
1 | # 例如git remote add origin git@github.com:sulangsss/sulangsss.github.io.source.git |
1 | git config --global user.name "user_name" |
1 | ssh-keygen -t rsa -C "youremail@example.com" |
用户主目录里找到.ssh目录,里面有id_rsa和id_rsa.pub两个文件,这两个就是SSH Key的秘钥对,id_rsa是私钥,不能泄露出去,
id_rsa.pub是公钥,可以放心地告诉任何人。
1 | ssh-add -K ~/.ssh/id_rsa.pub |
~/.ssh/config
1 | Host github.com |
1 | # Global |
~/.ssh/config
1 | # Bob github account |
举例:git clone git@github.com:myproject/email.git,此时默认使用~/.ssh/id_rsa,如果修改为git@github.com.alice:myproject/email.git,则使用~/.ssh/id_rsa_al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