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数解析
Innodb
- innodb_buffer_pool_size
缓冲池是数据和索引缓存的地方:这个值越大越好,这能保证你在大多数的读取操作时使用的是内存而不是硬盘。
典型的值是5-6GB(8GB内存),20-25GB(32GB内存),100-120GB(128GB内存)。
没有固定大小,50%测试值,看看情况再微调。但是尽量设置不要超过物理内存70%
这个参数主要作用是缓存innodb表的索引,数据,插入数据时的缓冲。专用mysql服务器设置的大小: 操作系统内存的70%-80%最佳。
此外,这个参数是非动态的,要修改这个值,需要重启mysqld服务。设置的过大,会导致system的swap空间被占用,导致操作系统变
慢,从而减低sql查询的效率。
- innodb_log_file_size
redo日志被用于确保写操作快速而可靠并且在崩溃时恢复。从MySQL 5.5之后,崩溃恢复的性能的到了很大提升,
可以同时拥有较高的写入性能和崩溃恢复性能。在MySQL 5.6里可以被提高到4GB以上。如果应用程序需要频繁的
写入数据,可以一开始就把它这是成4G。
如果你有大量的大事务更改,那么,更改比默认innodb日志缓冲大小更大的值会对你的性能有一定的提高,但是你
使用的是autocommit,或者你的事务更改小于几k,那还是保持默认的值吧。
- innodb_file_per_table
设置告知InnoDB是否需要将所有表的数据和索引存放在共享表空间里(innodb_file_per_table = OFF)或者为
每张表的数据单独放在一个.ibd文件(innodb_file_per_table = ON)。
每张表一个文件允许你在drop、truncate或者rebuild表时回收磁盘空间。这对于一些高级特性也是有必要的,比如
数据压缩。但是它不会带来任何性能收益。(MySQL5.6.6以后默认开启)
-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
默认值为1,表示InnoDB完全支持ACID特性。当关注点是数据安全的时候这个值是最合适的,比如在一个主节点上。
但是对于磁盘(读写)速度较慢的系统,它会带来很巨大的开销,因为每次将改变flush到redo日志都需要额外的fsyncs。
如果值为0速度就更快了,但在系统崩溃时可能丢失一些数据, 所以一遍只适用于备份节点。
1是最安全的,0是性能最高,2折中
- innodb_flush_method
这项配置决定了数据和日志写入硬盘的方式。一般来说,如果你有硬件RAID控制器,并且其独立缓存采用write-back机制,
并有着电池断电保护,那么应该设置配置为O_DIRECT;否则,大多数情况下应将其设为fdatasync(默认值)。sysbench
是一个可以帮助你决定这个选项的好工具。
- innodb_log_buffer_size
innodb_log_buffer_size = 8M
这项配置决定了为尚未执行的事务分配的缓存。但是如果事务中包含有二进制大对象或者大文本字段的话,看Innodb_log_waits
状态变量,如果它不是0,增加innodb_log_buffer_size。
InnoDB的写操作,将数据写入到内存中的日志缓存中,由于InnoDB在事务提交前,并不将改变的日志写入到磁盘中,因此在大事务中,可以减轻磁盘I/O的压力。
通常情况下,如果不是写入大量的超大二进制数据(a lot of huge blobs),4MB-8MB已经足够了。此处我们设置为8M。
- innodb_additional_mem_pool_size
innodb_additional_mem_pool_size = 16M
用来存放Innodb的内部目录,这个值不用分配太大,系统可以自动调。不用设置太高。通常比较大数据设置16M够用了,如果表比较多,
可以适当的增大。如果这个值自动增加,会在error log有中显示的。此处我们设置为16M。
Table
- table_open_cache
MySQL每打开一个表,都会读入一些数据到table_open_cache缓存中,当MySQL在这个缓存中找不到相应信息时,才会去磁盘上读取。
Connection
- max_allowed_packet
接受的数据包大小;增加该变量的值十分安全,这是因为仅当需要时才会分配额外内存。例如,仅当你发出长查询或MySQLd必须返回大的结果行时
MySQLd才会分配更多内存。该变量之所以取较小默认值是一种预防措施,以捕获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错误信息包,并确保不会因偶然使用大的信
息包而导致内存溢出
- max_connections
max_connections = 800
最大连接数,根据同时在线人数设置一个比较综合的数字,最大不超过16384。此处我们根据系统使用量综合评估,设置为800。
- sort_buffer_size
sort_buffer_size = 2M
一个connection级参数,在每个connection第一次需要使用这个buffer的时候,一次性分配设置的内存。并不是越大越好,由于是connection级的参数,
过大的设置+高并发可能会耗尽系统内存资源。官方文档推荐范围为256KB~2MB,这里我们设置为2M。
- read_buffer_size
read_buffer_size = 2M
(数据文件存储顺序)是MySQL读入缓冲区的大小,将对表进行顺序扫描的请求将分配一个读入缓冲区,MySQL会为它分配一段内存缓冲区,read_buffer_size变量
控制这一缓冲区的大小,如果对表的顺序扫描非常频繁,并你认为频繁扫描进行的太慢,可以通过增加该变量值以及内存缓冲区大小提高其性能,read_buffer_size
变量控制这一提高表的顺序扫描的效率 数据文件顺序。此处我们设置得比默认值大一点,为2M。
- read_rnd_buffer_size
read_rnd_buffer_size = 250K
MySQL的随机读缓冲区大小,当按任意顺序读取行时(列如按照排序顺序)将分配一个随机读取缓冲区,进行排序查询时,MySQL会首先扫描一遍该缓冲,以避免磁盘搜索,
提高查询速度,如果需要大量数据可适当的调整该值,但MySQL会为每个客户连接分配该缓冲区所以尽量适当设置该值,以免内存开销过大。表的随机的顺序缓冲 提高读取
的效率。此处设置为跟默认值相似,250KB。
- join_buffer_size
join_buffer_size=250K
多表参与join操作时的分配缓存,适当分配,降低内存消耗,此处我们设置为250KB。
- thread_stack
thread_stack=256K
每个连接线程被创建时,MySQL给它分配的内存大小。当MySQL创建一个新的连接线程时,需要给它分配一定大小的内存堆栈空间,以便存放客户端的请求的Query及自身的
各种状态和处理信息。Thread Cache 命中率:Thread_Cache_Hit = (Connections - Threads_created) / Connections * 100%;命中率处于90%才算正常
配置,当出现“mysql-debug: Thread stack overrun”的错误提示的时候需要增加该值。此处我们配置为256K。
- binlog_cache_size
binlog_cache_size=250K
为每个session 分配的内存,在事务过程中用来存储二进制日志的缓存。作用是提高记录bin-log的效率。没有什么大事务,dml也不是很频繁的情况下可以设置小一点,
如果事务大而且多,dml操作也频繁,则可以适当的调大一点。前者建议是1048576 –1M;后者建议是: 2097152 – 4194304 即 2–4M。此处我们根据系统实
际,配置为250KB。
Other
- interactive_timeout
服务器在关闭它前在一个交互连接上等待行动的秒数。一个交互的客户被定义为对 mysql_real_connect()使用client_interactive
选项的客户。 默认数值是28800,建议改为7200。
- key_buffer_size
key_buffer_size = 32M
指定索引缓冲区的大小,它决定索引处理的速度,尤其是索引读的速度。只对MyISAM表起作用。即使你不使用MyISAM表,
但是内部的临时磁盘表是MyISAM表,也要使用该值。由于我的数据库引擎为innodb,大部分表均为innodb,此处取默认值一半32M。
- query_cache_size
query_cache_size = 64M
查询缓存大小,当打开时候,执行查询语句会进行缓存,读写都会带来额外的内存消耗,下次再次查询若命中该缓存会立刻返回结果。
默认改选项为关闭,打开则需要调整参数项query_cache_type=ON。此处采用默认值64M。
- mp_table_size
mp_table_size = 64M
范围设置为64-256M最佳,当需要做类似group by操作生成的临时表大小,提高联接查询速度的效果,调整该值直到created_tmp_disk_tables / created_tmp_tables * 100% <= 25%,
处于这样一个状态之下,效果较好,如果网站大部分为静态内容,可设置为64M,如果为动态页面,则设置为100M以上,不宜过大,导致内存不足I/O堵塞。此处我们设置为64M。
environment
1 | MYSQL_ROOT_PASSWORD |